寸缂寸金,中国古人创造的这种奢侈艺术品好在哪里?

寸缂寸金,中国古人创造的这种奢侈艺术品好在哪里?

奢华、美丽、精致、优雅……丝绸是这些品质的代名词。千头万绪、一丝不苟、错综复杂……这些来源于织造工艺的成语,无不让人们感受到丝织之复杂与专业。2月25日,在大场镇环上大科技园举办的行知读书会迎来“国风国潮季”第三期“江南丝绸:递向世界的一张不朽名片”,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于颖带领读者一同感受江南丝绸之美。现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参加活动,认真做着笔记。

江南地区自古因水系发达,水质和土壤皆优,因而种植的桑叶肥厚营养丰富,所产蚕丝性优而质白,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丝绸产地,丝织业因此而繁荣兴盛,商贾不断。其中特别以五彩斑斓、造价不菲的缂丝为名贵。缂丝技艺最初并非起源于东方,宋时缂丝工艺由回鹘人传入其与汉人杂居的内地,两条宋人纪闻留下重要线索。

北宋开始,皇家内院对缂丝艺术十分推崇,特别是在徽宗影响下,绘画艺术深远影响了缂丝技艺发展。缂丝稿本由锦纹时样转变成院体画稿。南宋时,缂丝书画作为独立的艺术已然日臻佳境,出现了名家朱克柔、沈子蕃,二人的花鸟主题缂丝画风格鲜明,各有千秋。

缂丝画要在工艺上追求绘画效果,山水题材往往比花鸟难很多,意境和色彩过渡更加复杂,沈子蕃曾用相似的底稿缂了三幅山水,反复实践和总结,其缂丝画大气磅礴,苍劲有力,花鸟山水皆可,不拘于细节,大而化之。

南宋 沈子蕃 缂丝《梅鹊图》

朱克柔的缂丝画则以花鸟见长,所缂之花鸟、湖石坡地等无不真实细腻,惟妙惟肖。画面在丝光变化之下,意境隽永秀逸,气韵灵动,让观者真切地感受到丝之魅力,画之精神。朱克柔留有传世品7件,上海博物馆藏《莲塘乳鸭图》是唯一一件尺幅宽阔的巨幅作品。

《莲塘乳鸭图》尺幅极大,受院体画派影响,以春夏间生趣盎然的莲塘实景绘成缂丝底稿。图中绿头双鸭浮游于萍草间,尾有乳鸭相随,旁有白鹭一对。翠鸟、红蜻蜓和水黾点缀其间。青石,质感凝重。周围荷花、芙蓉、百合、慈姑、白莲等环绕,色彩雅丽,线条精谨。

南宋 朱克柔 缂丝《莲塘乳鸭图》

和绘画相比,缂丝费时又费工,到底好在哪里?于颖从蚕丝的特性出发,和读者分享其中奥妙。蚕丝是半透明状的三角形横截面,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接近三棱镜的半透明之物,对光有不同于一般的反射。织成一个画面后,观察者通过移动和角度的切换,会观察到不同的色相与色调,这就是它与绘画不同之处。而织造比绘画更难的地方在于,绘画可以整体布局,画好之后再层层复染,每次复染基本可以全局考虑,但缂丝不行,只能一点一点从底下往上织,而且不可以改,一旦拆线整个面就毛躁了,光线的质感也会完全被打乱,显得很粗糙,缂丝工艺之复杂可见一斑。

缂丝自古以来就有“寸缂寸金”之称,被视为奢华品,丝画更是在宋徽宗的推动下发展成为高端艺术品。在缂丝之后,于颖还讲解了明代晚期诞生于上海的艺术性画绣——顾绣。“利用高科技手段,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把丝织过程模拟出来,有朝一日会不会像现在的chatgpt一样,可以用人工智能创造出这些艺术品?”读者的提问为读书会留下了一个开放的句点。

本文作者:施晨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