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足联在2018年宣布北美三国联合获得2026年世界杯举办权时,满怀期待的信念似乎在那一刻点燃。然而,伴随时间流逝,这份期待在地缘政治棋局中逐渐褪色。随着开幕时间日益临近,美加墨世界杯所面临的挑战也愈加严峻,其不确定性正在逐渐放大,联合举办的挑战堪称史无前例。
2018年6月,第68届国际足联代表大会的决策选择了北美联合申办方案而非摩洛哥,这一选择被广泛视为更为稳妥的方案。毕竟,1994年美国世界杯所创造的358万人次入场观赛的盛况,以及高达6.9万的场均观众,至今无人能破。彼时,赛事规模仅24支球队(52场比赛),而如今的赛事则扩展至32队和64场比赛。初看似乎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七年过去了,申办书上曾写下的“确定性”如今却成了最大的不确定性。
若要探寻联合主办的代价,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承办过程宛如镜子,折射出其中的复杂与挑战。两国地理位置更为接近、交通网络构建高效,却因历史积怨引发摩擦,导致了大量争议。从门票分成、吉祥物命名到赛事推广,种种细节问题的争执在开幕前夜突显,只能意会其中的曲折。对于未来要在幅员辽阔的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联合举办世界杯的赛事筹备,这任务无疑是极为艰巨的。
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以及不同国家球迷的跨境观赛需求,势必造成了旅行安排及签证办理的棘手难题。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地缘政治战略,无形中又为北美三国联合主办世界杯设下重重障碍。近年来,美国政府酝酿中的“红色名单”政策,仿佛悬在世界杯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参赛国的国民入境问题变得扑朔迷离。然而,更大的问题并不止于运动员与工作人员入境。即便为球员开设绿色通道,球迷们的流动问题仍然不容小觑。
以土耳其和哥伦比亚等国家为例,如果这两个国家顺利获得参赛资格,签证等待时间已超出世界杯开幕的时间框架,令球迷的旅游规划变得无从下手。特别是在淘汰赛阶段,球迷的准备时间会更短,跨越边境观赛将成为一场噩梦。假如某支球队进入K组,小组赛在休斯敦、瓜达拉哈拉与迈阿密之间举行,淘汰赛又要辗转堪萨斯城和温哥华,球迷如想全程跟队观赛,将面临数次跨境之旅,每次的转场准备时间仅有短短四天。
如今,面对这样一长串的麻烦,尚未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物理空间上的重重阻碍,正逐步瓦解“联合举办”的美好构想。
与此同时,与以往世界杯赛事的组织形式截然不同的是,国际足联在美加墨世界杯的筹备过程中,选择未设立一个由熟知各国国情的当地人员组成的组织委员会。相反,他们决定直接监督来自16个独立城市的举办团体。这种分散式管理模式凸显出不少难题,如何协调与美联邦政府的关系成为其首要任务。各个举办城市负责各自的安保和事务处理,并尝试通过说客争取从特朗普政府申请到的6.25亿美元安保资金分成。
更不可思议的是,最近成立的由特朗普担任主席的“世界杯特别工作组”,其成员构成始终成谜,外界对这或许是白宫寻求扩张边境管控的策略充满了疑虑。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下,“特殊友谊”或许能成为打破冰点的钥匙。国际足联的部分高层领导人对此表示乐观。“我们将继续与美国政府的各个部门合作,以确保美国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获得经济收益和良好声誉,”他们的乐观语调在目前尴尬的情况下传递出一线希望。不过,回想在申办时成立的紧密合作关系,当时,特朗普政府并未深入涉及边境政策,且加拿大作为传统盟友的介入被认为是缓和美墨关系的一把钥匙。
美国足协主席兼申办委员会主席苏尼尔·古拉蒂形容道:“让三国公民通过足球增进彼此的联系是我们联合申办的根本原因。”然而,眼前的局势显然让这份美好的愿景变得遥不可及。
国际足联虽然处于被动局面,但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因凡蒂诺与特朗普间的利益结合或许成为打破坚冰的关键。因凡蒂诺在2018年世界杯期间成功促使普京为伊朗球迷开设绿色通道的能力在此刻重回人们的期待。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显赫位置放置世界杯奖杯的复制品,是否暗示着他对运动遗产的渴求,未来双方之间可能的利益交换也许才是真正的转机所在。
总的来说,2026年在北美迎来的世界杯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潜在的挑战。面对地缘政治的重重压力,这场为期一个月的盛会,不仅是国际体育框架中的一种彰显,更是三国间关系与未来的缩影。我们期待在那一刻,持久的合作与团结能够破冰而出,而非局限于现实中的“联而不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